為什麼中醫認為西醫從來沒有過內科
為什麼中醫認為西醫從來沒有過內科
西方科學的始祖是笛卡爾,他的「理性主義」從17世紀起,至今影響著西方科學理論和方法,也左右了世界認知科學的發展。西方醫學也是建立在笛卡爾「方法論」基礎上,方法論的研究基礎及其「四個步驟」,概括起來就是「一切以眼見為實為標準」。無論是肉眼、還是放大鏡、顯微鏡、還是電子顯微鏡、透視、超聲波、核磁,即便是運用了聽診器的聽,最後都是以「見」作為治病依據。看到哪裡骨頭斷了,就接上;看到細菌害怕哪種藥物,就用哪種藥物;看到哪裡有個包塊就手術去拿掉......可以毫不誇張地認為,所謂的西方醫學(西醫)一直只是中醫認為的「外科」,沒有真正的內科。
人體的感覺器官有好幾種,眼睛(視覺)只是視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、聽覺這五大感覺系統的一個,因為「科學技術」水平所限,只依據眼睛所見來判斷病情,本生就是極不完整的。而西方醫學卻單憑「眼見為實」作為判斷的依據,這個依據恰恰是中醫理論中最不重要的部分。
其實,關於西醫的內科外科,西醫自身也從來沒有過「科學」的劃分。
我們來看看英文是如何表述的,英文「Medicine」一詞,既有內科的含義,也有醫學、藥物的含義。到了19世紀初,才出現了「Internal Medicine」一詞,專指內科。如今的「Internal Medicinl」專指內科學,而他們也稱內科醫生為「Physician」,但「Physic」一詞卻有「藥品」的含義。因此,西方醫學把「內科」規定為主要依靠藥物來治療疾病的科別。英文的外科是「Surgeon」,外科學是「Surgery」。「Surgery」一詞來自拉丁文「Chirurgia」,由希臘文「Cheir」(手)和「Ergon」(工作)組合而成。所以西醫的「外科」是指通過手術來治療疾病的科別,以區別通過藥物治療疾病的內科。我們先不說這樣的劃分是否「科學」,但至少能看到西醫的內外科劃分是基於怎樣的出發點。
由此,我們可以簡單把西醫的內科定義為:「通過藥物來治療眼睛能看到的病」。比如看到血壓高了,就吃降壓藥;看到血糖高了,就吃降糖藥;看到病菌了,就吃抗菌素。
而中醫所認為的內,指的是精、氣、神、溫、熱、寒涼、濕、陰、陽、盛、衰等概念和指標,中醫所謂的經絡的通、瘀滯等,更是西醫儀器至今無法「發現」的。即便中醫的脾胃、心、腎,也非西醫感念的單一器官,而是指的一個活的、不斷運轉、變化的系統,但西方醫學因為至今不能清楚「發現」這個系統,就連中醫顯而易見的經絡,因為「科學」沒有發現,也都只能暫時認定為無。所以,中醫每天都在運用的內科,西醫也基本認為是「無」。因為暫時不能見,中醫的內科醫學判斷標準更被簡單粗暴地定義為「不科學」。
直到1960年代,西方科學研究的方法,從機械到人體解剖的研究,基本還是按照笛卡爾的《方法論》進行的,現代西醫醫學的思維方式,也是建立在這套方法論的基礎上。但是在實際運用過程中,無論是西醫的從業者還是被治療者,都紛紛發現現代醫學的諸多缺陷,如人體功能,只是各部位機械的綜合,而對其互相之間的作用則研究不透。直到阿波羅1號登月工程的出現,科學家才發現,有的複雜問題無法分解,必須以複雜的方法來對待,由此導致系統工程的出現,方法論的方法才第一次被綜合性的方法所取代。但是直到今天,西醫及西醫的方法論,並沒有因為系統工程的認知而有實質性的改變。
西醫的科室劃分,至今任然把系統的人體及疾病,不必要地拆分為單一的零件來治療。器官移植這一西醫的「大生意」,在中醫看來是如此的可笑。西醫分出的內科,在中醫看來也只是有其名無其實。